开始之前,还请各位老铁帮忙点个赞,谢谢支持!
从仇建平先生的生平看,专业背景决定了他的创业方向,也决定了他对于企业技术的注重,同时由于有丰富业务经历,也决定了他旗下的企业注定会走全球化。
结合 上的信息,从专业和就业经历来看,仇建平先生的性格应该属于比较低调的类型,公开信息很少,又是那个年代难得的高学历创业,企业的管理也是比较规范的。
我们再对比一些财务指标。
比如三项费用的走势对比。
尤其是其中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控制。
又或者是资产负债率的控制上。
都可以看出较为一致的趋势,这就是两个企业内在风格的体现,也是仇建平的管理风格的体现,只是由于行业的差别,具体数值有所差别而已。
对于杭叉,leo的看法跟巨星科技一样,都是比较喜欢的,虽然两者都属于制造业,决定了很难具有爆发性,但两者都能扎扎实实,非常专注在行业里进行耕耘,去做研发、做渠道、做供应链,这样的公司一般都不会太差。
接下来,咱们好好看看杭叉集团。
02 中国叉车隐形龙头
杭叉集团,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公司是做什么的,没错,它就是做叉车的。
公司现在已经是中国的叉车龙头企业了,更加准确说应该是中国的叉车双龙之一,还有一个龙头是安徽合力。
从营收体量看,安徽合力一直都比杭叉高一些,不过差距越来越小,而且杭叉的净利润已经超过安徽合力,还有逐步拉大的迹象。
尤其是扣非净利润。
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安徽合力是国企,而杭叉是民企,国企的普遍缺点无需leo多言,给大家列个数据对比更明显。
杭叉和合力的营收体量虽然差不多,但是安徽合力的员工数量比杭叉多得多,2020年 的数据:杭叉营收114.52亿,合力127.97亿, 合力是杭叉的1.12倍,但在员工数量方面,合力7619人,杭叉4740人,合力是杭叉的1.61倍,单台人力成本高太多了。
这种效率的差距,决定了从长远的角度看,杭叉成为中国叉车龙头是指日可待的,当然了,不排除后续还要面临三一之类的工程机械巨头的强力竞争,但跑赢安徽合力没有太大问题,事实上,在市值方面,杭叉已经和合力拉开了距离。
现在咱们知道了,杭叉就是做叉车的,而且还做得不错,那么这个行业究竟如何呢?有没有发展空间和潜力?
03 杭叉的长期逻辑
叉车从行业而言,大范围属于基建行业,也就是理论上杭叉集团也具备一定的周期性,好在叉车跟其他的典型基建工程设备比如挖机、起重机等有所不同,叉车的主要功能是搬运,运用范围广的多,理论上所有需要用到搬运的领域或场景,都是它的市场,除了工程项目,另外物流、仓储等都需要。
所以杭叉的周期性是比较弱的,和三一的业绩一对比就非常明显,看营收的话,三一有明显的波峰波谷的,而杭叉就好很多。
利润就更明显了!
目前杭叉的主要营收还是来自国内。
未来的话,杭叉将面临至少三大成长逻辑。
第一,物流、仓储行业大发展带来的成长性,国内的物流行业,尤其是冷链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于叉车的使用量将继续提升,公司作为双龙之一,将充分受益于这个过程,有望跻身第一。
第二,电动叉车带来的替换市场。全球碳中和战略下,电动化革命开始席卷各个行业,不论是汽车,还是各种工具类,叉车行业也在进行电动化。
2021 年电动叉车销量就近 11 万辆,同比增长 55%。公司也积极拥抱电动叉车,据公司 2021的中 ,为助力“碳中和”战略,公司未来力争将全系列产品切换为锂电、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产品。21 年公司向全球发布了 XH 系列 1.5-3.5 吨高压锂电叉车(首款量产型 309V 高压锂电)。
第三,国产替代化。目前安徽合力和杭叉的全球销量排行只能排第七和第八,相比排名靠前的企业差距非常大,比如全球行业龙头丰田的叉车营收高达138亿美元,而杭叉去年也就17亿美元多一些,差距是巨大的。
叉车的技术含量不算特别高,长期而言,中国企业是具备优势的,有望持续受益于国产替代化的过程。
第四,随着人力成本的逐渐提升,物流仓储等领域逐步推进自动化解决方案,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无人叉车业务未来也有非常大的需求,而杭叉集团是行业内最早布局无人叉车业务(AGV)的企业之一,2017 年相关业务已实现营业收入 3000 多万,参与了包括沈阳宝马、京东物流等一批自动化解决方案项目,切入了一线客户招标体系。
更不要说,后续还有叉车的后市场可以挖掘。
总之,别看叉车这个行业似乎没有很亮眼,但市场的空间足够庞大,作为行业里国内最优秀的企业,甚至没有之一,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