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叉车锂电池,来了!
导读
尽管海量数据分析出新能源汽车故障多表现在电池上,但实际上汽车故障单靠电池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一种途径,是无法完全解决。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2016年产销则分别为51.7万辆和50.7万辆。2018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87.9万辆和86万辆,产销量远超前两年,涨势迅猛。可以确定,未来一段时间这一趋势还将延续。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关系重大。
安全问题突出 电池故障占比多
据统计,2011-2016年国内共发生了49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由于新能源汽车年产销总量不断增长,每年的事故发生率也呈现上升态势。
图:2011-2016年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车辆使用电池情况分析
多方应共同努力 协同解决
除此之外,身兼重任的动力电池企业也该在提升自身实力上多下功夫。
以三元电池为例,据蓝皮书显示,在采用三元材料动力电池的纯电动汽车中,纯电动乘用车最常发生的故障包括:可充电储能系统不匹配、SOC低 警、车载储能装置类型欠压、单体电池欠压 警和动力电池一致性差等,这五大故障在总故障量中占比为78%。而纯电动专用车故障相对分散,动力蓄电池一致性差、单体电池过压 警、单体电池欠压 警和车载储能装置类型过压等故障占总故障量的66%。
由此可见,三元电池的一致性差、单体欠压 警等是造成车辆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元电池企业更应该针对自身材料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提高电池的一致性。同时在整车应用阶段,也要协同整车企业针对最易发生的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如缩短故障检测系统的响应时间,以便及时处理,及时对欠压电池进行充电,或切断故障区域电池连接等。
可见,尽管海量数据分析出新能源汽车故障多表现在电池上,但实际上汽车故障单靠电池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一种途径,是无法完全解决。看似故障的鞭子仅仅打在了电池企业身上,对于电池企业来说是不太公正的,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材料、电池和整车企业共同协力解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