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左手紧握方向盘,右手灵活地控制操纵杆,精准抓取货物,严丝合缝对齐并装车,这里是位于中铁八局物流公司的作业场地一隅。在这片场地上,有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叉车“老司机”,他经验丰富又敢于挑战,一次又一次地解决了物流公司装卸难题,他就是首届“成都工匠”荣誉获得者——中铁八局物流公司叉车司机周灵军。
勤奋好学的叉车手
周灵军,2003年2月开始学习叉车、正面吊等设备的驾驶技术,至今已是他与叉车打交道的第16个年头,对于他来说,每天的工作就是安排好当天进场所有货物的装车与运输,不能叠摞搬运或擦地推拖,堆码时也不能横放或用叉车顶撞集装箱,十几吨的机械不能有丝毫差池,这无疑是开着大家伙,做着“针线活”。
谁也不是天生的能手,周灵军也不例外。起初接触叉车时,他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但在设备组学习期间,通过老员工的传帮带,加上本人勤奋好学,善于专研,很快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工作期间,他将“三勤”作为标准,勤动脑,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怎样利用叉车、集装箱正面吊在安全又高效的前提下完成工作任务;勤动手,将想到的办法付诸于行动,在实践中验证;勤动嘴,遇到不懂得地方,向老师傅请教,向同事请教。
不断的学习与摸索,时常向前辈老师傅请教,凭借一颗执着钻研的匠心,现在的周灵军只需要大概看一眼货物,就知道该用什么吨位的叉车,采取什么样的装卸方法。同时,他也总结出了很多叉车操作中独到的经验和见解,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节约了叉车的油耗成本,还大大提高了货物装卸的速率。
匠心独“运”的“老司机”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2018年6月底,匠心物流初露锋芒。时值初夏,天气渐渐变得炎热,物流行业也进入了旺季。周灵军的团队接到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二十四小时待命为一趟蓉欧班列服务,货物随时入园,平均每五分钟左右完成一个中型货物的装箱。货物进场就要马上测量货物尺寸,沟通装卸方案,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货物装载,给后面吊装的师傅留足时间。
周灵军作为队长,既要顶着压力保证货物的装卸质量,又要调节队员们的心理状态。他以身作则,冲在装卸一线,抓紧时间带领队员们完成任务,但中间的过程似乎并没有那么顺利,一个大型机械及其附件成了拦路虎。这个机械的尺寸已经超过了一般小型叉车的操作极限,而且由于货物过宽,两边距离集装箱门框最大只有五公分的距离,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货物损坏。这就像在针尖上跳舞,既要小心,又要大胆,既要精度,又要速度。谁都没有尝试过装载这样尺寸的货物,顿时周灵军和他的同事们陷入了僵局。
大家思考了很久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最后还是周灵军提出了一个可行方案。这个方案需要两辆叉车一起配合,对叉车驾驶员的操作提出了极高要求。当第一辆叉车完成物件与箱体方向对齐之后,第二辆叉车接棒,一起把货物“抬”进货柜。最终,在周灵军的指挥下,队员们默契配合,仅耗时15分钟,便将这个庞然大物安全的送进了集装箱内。
无私奉献的物流人
正是因为物流公司对技术工人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周灵军本身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当年青涩的小伙子现如今已成为物流公司叉车队伍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物流公司叉车队包揽了“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叉车类比赛”2016年至2018年的团体和个人“三连冠”,成为了整个园区的技术尖子,使“中铁八局标准”和“中铁八局速度”逐渐声名鹊起,他本人也获得2016年成都市“技术能手”称号。
荣誉面前的周灵军从来没有骄傲过,在平常的生活里,他会阅读大量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利用工作以外时间充实自己。同时,他善于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并时常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分享给工友,带出了一支团结奋进、技术过硬、敢拼敢闯的叉车队伍。在他的培养下,多名徒弟都已可以独当一面,在一定程度上为蓉欧班列的顺利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
时间就是效益,叉车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货品流通的速度。作为亚洲最大的集装箱物流园区内颇具代表性的企业,在物流公司作业场地上,周灵军和他的团队就像是蚁巢里勤勤恳恳的工蚁,保障着货物在园区内能够高效的流通运转,并最终汇入“一带一路”的运输潮流,为企业和区域发展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成都工匠”周灵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