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默的大数据为人工智能插上翅膀

应用广泛的人工智能、酷炫的黑科技,在不久前闭幕的重庆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最新智能科研产品令人眼花缭乱。而重庆师范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正在这里跟踪着智能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着将运筹学和人工智能相融合,开展交叉学科的实践探索。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作为基础科学领域的学者,重庆师范大学的杨新民教授和他的团队从一年前开始,就意识到相关的基础研究必须及时跟上。“数学建模、算法,正是运筹学的专长。”杨新民说,运筹学可以对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普适性进行优化,也就是说,能够让人工智能“学”会举一反三,从目前的解决具体问题发展为解决类型化的多种问题。

能为生活助一臂之力

2000多年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写下了“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名句,赞扬西汉名相张良军事上雄才大略、指挥得当。

20世纪30年代初,一门名为运筹学的数学学科兴起。它利用统计学、数学模型和算法等方法,通过大数据去寻找复杂问题中的最佳或近似最佳的解答。

一般人觉得相当枯燥的大数据,在杨新民眼里却极富魅力。他说,运筹学不仅是理论知识,也能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能为人类生活助一臂之力。

如今,杨新民带领的重庆师范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实验室,是西南地区数学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的数学学科建设,也依托运筹学形成“点面结合”之势,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让沉默的数据“开口说话”

“运筹学诞生于二战时期,源于盟军研究如何更高效地调配军事物资。”杨新民说,运筹学问世之初,就天然带有解决复杂问题的功能。它能让沉默的大量原始数据“开口说话”,为重大决策提供清晰的科学依据。

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显著,但杨新民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钻研运筹学理论的同时,他同样关心基础理论的实践应用。上世纪90年代初,杨新民教授与另一位学者合作,共同完成政府部门的“重庆产业政策研究”课题,探讨哪些产业应当作为重庆的支柱产业来发展。而最能客观反映重庆各类产业发展情况的,就是记录在纸上的一个个数据。

探索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

在杨新民看来,运筹学其实和大数据智能化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探索运筹学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实际上两者已经有结合,比如我们说统计学是大数据的基础,而运筹学则是技术,可以最优化算法”。

为此,2017年暑假杨新民和团队集体“补课”大数据、人工智能理论。今年上半年,在他的建议下,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遴选出50名学生进行试点,在他们的课程中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目标是培养具备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数学人才。“虽然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教材,但我们学生学习的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 络等基础知识,他们的教材就是这些方面的专著。”他说。

为了弥补国家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的短缺,最近,杨新民就专门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问题提出建议,希望组织专家编写相关教材,对大学教师进行培训,为数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大学生增设大数据、人工智能课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

上一篇 2018年11月2日 上午8:12
下一篇 2018年11月2日 上午8:16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