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港女子叉车班 16名女子成港口亮丽风景线

  3月3日上午10点25分,岚山港北货场404货区,一辆橘黄色的叉车慢慢挑起一捆2.29吨重的盘元钢筋,随后倒车、拐弯、前行,十几秒后,这捆盘元被精确地堆放在不远处的盘元堆上。刘春红,第38次回头,看了一眼,再次倒车,前行,继续作业。

  11点15分,岚山港南区7号泊位码头,在一排30多米高的大型门机下,两台橘黄色的叉车正在一堆木材旁边进行平板整形,一堆参差不齐的木材,经过叉车整理后,被铲叉迅速抓起并运送到运输车上。胡彦雪,擦擦额头上的汗珠,第46次回头,看一眼,倒车,前行,然后继续作业。

日照港女子叉车班 16名女子成港口亮丽风景线

  38次和46次,多吗?不多!因为她们一个班次要回头看4000多次!

  刘春红和胡彦雪都是岚山港女子叉车班的叉车司机,她俩都出生于1986年。

  女子叉车班是日照港集团第一个全部由女子组成的机械班组,2003年成立,现有成员16名,平均年龄30岁。他们承担着港口的木材整形、钢材装卸、舱内穿杆、库场件杂货等装卸任务。

  回顾走过的路,叉车班的姐妹们有着许多感慨、收获和体会。

  为了学好驾驶技能,她们把驾驶知识和操作要领做成卡片,随身携带,走在路上、干着家务、候工间隙,随时随地学习。为了解决一个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她们在一起反复讨论,反复演练,忘了时间。

  夏日,骄阳似火,驾驶棚内温度高达40多度,可她们还得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冬日,寒风刺骨,驾驶棚内零下十几度,3层棉衣还能感觉到透心的凉。

  串杆作业,在日照港的历史上,是只有男同志才能干的活儿。这活儿要下到十几米深的船舱内,配合岸边的起重机将舱内货物进行移送、整平。舱底颠簸、光线能见度低等使这项作业从来都与女同志无缘。女子叉车班的姐妹却不服气,她们主动请缨。2006年,岚山边检站破例给她们办理了登轮证,女同志因上船作业而办理登轮证,这在岚山边检史上是第一次。

  班长马玉娟仍清晰地记得那天作业时的情景。“那天,我们站在16米深的船舱口,感觉像是站在了6楼楼顶。”但即使是这样惧怕,她们还是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也许奇迹真的是倾向于有准备的人。当第二天她们迎着朝霞爬出船舱时,这群姑娘创造了一个新纪录,货物串杆550吨!

  其实,她们创造的奇迹不止这一个。

  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她们创造性地发明了码头木材装卸“一挡一推”法,把一个班次装卸标准木材的最高纪录从3000根提高到4000根,创造了沿海港口木材作业的最高纪录。“一叉多用”,由原来的一台车固定一叉到现在的一台车可更换四种叉头,提高叉车利用率;“更换高叉一对准”由原来的4人30分钟换叉时间减少到现在的2人10分钟,缩短了更换时间;“叉车保养五步法”提高了设备完好率,车辆的出车率提高了20%,大大降低了维修费用。目前她们已申请了两项国家专利。

  内行人都认为女子叉车班攻克的这一项项难题,都能称之为一个个奇迹。但是只有她们自己知道,这奇迹背后流淌着的是怎样的汗水和心血。

  11年来,从对机械一窍不通,到30余项技术创新;从单车单人每班次装卸化肥1200吨,到单车单人月作业量7000吨的沿海港口最高纪录;从一个普通的机械班组到全国交通系统学习的典型班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探究她们为何能如此披荆斩棘,她们的回答是:男同志能行的,我们为什么不行?男同志能干好的,我们一定干得更好!

  就是这样一个有追求的女子班组,他们抛洒青春,一腔热血,向着他们“名港梦”奋勇直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

上一篇 2014年3月6日 上午10:03
下一篇 2014年3月7日 上午8:38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