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成为物联 平台战争的赢家?

  【导读】尽管有些公司在该市场上已经展露出行业领导者的潜质,但从众多参与者中选出最合适的平台仍然是巨大的挑战。

群雄逐鹿物联 平台战场

  物联 在未来十年将产生上百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这也促使众多公司纷纷加入物联 平台战场,力图转型成为平台商。预计在2020年,平台市场价值将达到150亿到2500亿美元。尽管前景美好,平台商却需要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比拼至关重要的定位策略。若平台具有优秀的性能并聚集众多开发者,平台商就可以在快速发展的上层技术架构中占领市场份额,即IoT应用及数据分析业务。

  当前共计有超过400家物联 平台商。其中,大型企业级软件及服务公司和IoT初创公司占据最大比例(分别占市场份额的22%和32%);此外,工业方案提供商(约占市场份额18%)为了改变其以硬件为主的商业模式,也试图转型成为物联 平台商。互联 及通讯运营商则占据了物联 平台市场的剩余份额。

  尽管有些公司在该市场上已经展露出行业领导者的潜质,但从众多参与者中选出最合适的平台仍然是巨大的挑战。当下,顾客希望在平台的选择过程中得到最具洞察力的指导。而我们认为,最佳方法是站在平台商的角度分析其生态状况,从而寻找出平台之争中关键的制胜因素。

真正的平台提供商并不多

  在供应商众多的表象下,大多数的供应商只能提供平台能力的一部分。实际上,这类公司并不能称为物联 平台提供商。如果仅仅提供连接管理或者应用使能这类简单功能,那么只能被称为连接管理平台或者应用使能平台,而不能称为综合性物联 平台。毕竟“平台”这一词的定义太过宽泛,而且被滥用,往往让顾客困惑不已。

  平台的根本作用是连接设备、应用以及数据,使用平台是为了可以更加专注于其应用场景,而不是把精力花费在互联互通上。一个综合性物联 平台应该具有三大功能:应用使能(便于用户定制化方案),数据收集和存储(让数据产生对业务的洞见),以及连接管理(可以自动连接系统, 络和设备)(详见表1)。

谁将成为物联 平台战争的赢家?

表1

  在分析了众多物联 平台供应商后,我们认为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不足15%)满足此定义范围(详见表2)。即便遵循如此严苛的定义,仍有约50家平台存在。在此情况下,顾客会更倾向于等待市场的充分竞争,直到出现最后两家胜利者。但这种做法也存在其固有的风险。为此,我们列出了一些可能决定物联 平台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

谁将成为物联 平台战争的赢家?

开发者驱动平台成功

  诸多因素可以导致一个物联 平台成功或者失败,而是否有开发者乐于使用平台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当一个平台聚合了稳定的开发者社区后,将会呈现出复合性的价值,既包括大量创新型的应用,也包括强大的能力分享机制。而截至当前,还没有一个物联 平台吸引到了足够庞大而稳定的开发者群体。

  为了评估哪些因素使得物联 平台对开发者具有吸引力,我们征询了超过300名开发者(详见表3),并对他们的评价标准进行分析排序。在我们的调查中,开发者基本平均分布在六大平台之上。但我们相信亦如电脑操作系统的Windows和Mac OS,移动互联 的Andriod和iOS,以及游戏系统的PS和Xbox一样,物联 平台最终将仅有两到三家存在。

谁将成为物联 平台战争的赢家?

  对开发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平台的开放性(正如整个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一样),便于他们在社区内分享成果。被调查对象也列出了平台的另外四个重要标准:提升未来的职业发展,容易学习和使用,提供丰富的API接口和能适应其当前的技能。有些经营者还会通过经济刺激来吸引开发者使用某一特定平台。例如,在2006年,VC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投入1亿美元来资助那些在iOS平台进行APP开发的公司,而这一举措也帮助苹果彻底击败黑莓(以及黑莓的OS系统)成为智能手机的领导平台。

  既然开发者社区对物联 平台的成败至关重要,但在当前物联 平台快速发展的市场上(平均年复合增长率约达40%),平台选择者又无法等到尘埃落定才做出选择。因此,我们确定了四条选择标准来帮助顾客选择正确的平台供应商。

IoT平台选择中的重要因素

  以下这些指导可以帮助顾客在选择平台时缩小选择范围,甚至直接锁定目标。

选择一个功能全面的平台

  平台选择的第一要务是服务商可以提供三大基本功能:应用使能,数据处理及存储,和连接管理。单一平台同时具备这些功能非常重要。如果选择的平台缺少其中一到两个功能的话,那么用户必须从其他途径引入这些能力,无疑会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和其它成本。有时候在一些应用场景下,公司并非一定需要这最基础的三项功能。例如,做M2M或者连接管理的公司,本身已经内嵌了连接和设备管理功能。所以,选择平台的路径取决于公司引入平台时的起点。

  实际上如果深入分析的话,连接管理,数据处理及存储,应用使能仍然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仅仅连接管理就可以分为很多维度的细项,比如处理协议的方式,设备分组的能力,设备间互动的能力。如果谈到数据处理,那么就会涉及到边缘计算的能力,实时数据处理的能力。很多国内的平台商,在这些方面语焉不详,统一用三大能力来混淆视听,鱼目混珠,实在是居心叵测,不可不察!

评估你的选择风险

  在综合性IoT平台中,初创公司占据了高达40%的比例。仅2015年,IoT平台初创公司获得4.5亿美元的投资。而其中一些公司的产品已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这类公司对于用户的需求响应、反馈也更加快捷,但也有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稳定性和长久性。初创公司的特点是其未经过时间的考验,其长期状态下的潜力也不得而知。如果顾客敢于接受所带来的风险,那么他们就可以使用到根据其需求定制化的平台产品。然而,在我们调查的公司中仍有65%的用户强烈的倾向于采用大型软件公司或工业技术公司的平台系统。乐于迎合用户的大型软件公司也许会通过不断地迭代(填补平台功能的不足)来扩大平台的影响力。而对于工业方案提供商来说,则是希望通过IOT平台将其生产的产品、设备进行物联 化。这类公司在工业应用上的经验以及对现有设备的兼容性可以协助其在某些特定领域快速拓展市场,至少可以获得其现有存量市场。

平台需与开发者擅长的技能相匹配

  企业用户需要确保IoT平台的核心功能与其开发者团队的技能相匹配,因为即使是综合性平台也需要开发工作。IOT平台也许会需要精通某一种特定的编程语言。例如,精通JAVA语言的开发者使用的是Python语言开发的平台,那么工作进度无疑将会受到拖慢。而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0%的开发者表示在平台选择过程中,从来没人去咨询他们的意见。大多数开发者(比例高达69%)认为IOT平台的学习难度是“中度”或者“困难”等级,同时,相当一部分开发者(占比40%)认为学习一个新的IOT平台要比其他框架性编程难度更高。

  这其实也是国内外市场一个重大差异。国外的物联 应用很多是轻量级应用,也就是只需要展示设备状态,下发简单指令即可,而不需要与企业其他系统做大量交互。所以,对国外的大量物联 用户而言,他们仅仅需要几位自己的开发人员就可以基于物联 应用使能的能力自行开发。但是对于国内的中大型(甚至小型)企业,通常都会需要IoT和企业既有的IT系统对接(ERP,MES,SCM等等),这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开发力量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在国内选择物联 平台时,考虑自有开发人员的技能倾向并不那么重要。

考虑集成的开放性和简易性

选择满足企业需要的平台商业模式

  尽管一些领先的平台可以提供水平连接,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功能,但其它平台增加了垂直领域的应用及服务。这些服务可以缩短时间,并减少用户在IOT平台开发应用所需要投入的相关资源。APP服务商一般会免费提供平台使用,并通过订阅或销售模式向用户来为应用或其它服务获取收费。预算比较紧张的公司或者希望初步尝试IOT服务的公司对于此种服务模式比较欢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

上一篇 2017年8月25日 上午5:56
下一篇 2017年8月25日 上午6:23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