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在即,快递公司每年最繁忙的季节要来了。
这让快递涨价、快递纸箱污染、快递行业降本增效等问题,高频次跃入中国普通百姓的眼帘,也构成大多数人对“物流”这个概念最粗浅的认知。然而,物流其实只是“供应链管理”下的一个环节。
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将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
该如何理解这一举措的信号意义与内涵?解放日 ·上观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国际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陈祥锋,进行解读。
看不见的商业基础设施
解放日 ·上观:那么,此番国务院对“供应链创新发展”而不仅仅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安全”做出战略部署,有没有更具体的问题指向?
陈祥锋:近年来,我们国家出台过多项国家战略,比如“互联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等。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在这些战略的落地实施过程中,都少不了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与供应链运营、发展模式的创新。
无论是制造业想通过“+互联 ”,生产出更满足老百姓需求的个性化产品,还是“中国制造2025”意图实现的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把更多智能化生产成果送抵消费者,“一带一路”上通过全球资源统筹,达成更高效的“设计-生产-采购-销售”全链条高效运作,都需要用供应链思维来运筹帷幄。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从国家层面提“供应链创新”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指向。
另一个问题指向,是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推进。
先前,我们印象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的都是钢铁、能源、房地产这些重量级行业,但其实,随着如今我国国民消费生活内容的极大丰富,部分电子产品等消费类产品都进入了产能过剩状态,于是,如何生产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进而如何快速、保质保量地把它们送抵消费者、整个运营管理链条是否符合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都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推进过程中,绕不开的重要着力点。
第三个问题指向是,从国家层面思考,什么是一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
美国为何会在2012年提“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因为其实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美国都是“外包”策略的最大受益者。但经过一个长时段的实践,他们发现,虽然全球资源和产能都为我所用,但很多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都明显下降。由于他们总是把生产外包出去,导致运营管理层离市场第一线的奋斗太远,光跟市场数据打交道,并不能帮助他们敏锐捕捉到市场上的最新风向,一不小心就会与时代脱节。这让他们开始警醒,光是把别人的生产组织起来直接卖给消费者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为何中国的华为不仅在制造质量上,在设计和工艺突破上也新招频出?因为华为的手机从头到尾全部都是自己“干”的,且没有轻易放过供应链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这让它的创新能力有了非常牢靠的发展基础。高科技创新产品行业如此,在其他行业,其实也如此。
毫不夸张地说,好的供应链管理和创新,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看不见的商业基础设施,长远来说,足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这也是越来越多国家会把供应链创新能力,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视的原因所在。
时至今日,一个企业光靠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已无法走得太远。它甚至可能会因为供应链上某一环的掉队,导致整个模式的崩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