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榕:迈向世界级企业的柳工 – 《柳工出海》推荐序

  自2002年提出“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以来,柳工机械的国际业务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风雨历程。从蹒跚起步,到茁壮成长,历经各种艰难险阻,到目前完成了全球价值链布局,并且提出了2020年营业收入40%来自于海外,实现全面国际化的宏伟目标。
  前柳工国际业务负责人,现正略钧策国际化咨询首席合伙人黄兆华先生历时两年时间完成了一部记录柳工国际化历程的图书,已经由中国工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管理学教授、拜尔领导力教席教授忻榕欣然命笔做序。以下为忻榕教授的推荐序内容:
  柳工被认为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企业之一,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出海”样本。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柳工不但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并购,而且很早就走上了国际化之路。多年来在海外进行的营销和战略布局,与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 — 柳工业务涉足的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的 65 个国家高度契合。目前,柳工已构建了全球性的战略业务布局,海外业务贡献率已跃升到 35% 左右;在公司近万名员工中,外籍员工的比例达 20%;海外资产从无到有,目前已占柳工全部资产的 20%。作为中国广西柳州的一家国有企业,柳工在国际化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更显得弥足珍贵。然而,外界对柳工国际化背后发生的一切似乎并没有多少了解。

忻榕:迈向世界级企业的柳工 - 《柳工出海》推荐序

忻榕:迈向世界级企业的柳工 - 《柳工出海》推荐序

  柳工的国际化实践也为中国企业跨出国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参考。一般来说,企业的国际化有三条路径可走,即“自我成长”“建立联盟”以及“跨国并购”。在中国企业中,多数企业采取了其中的一条或两条路径,三条道路都走的企业并不多见。然而,柳工在国际化过程中,这三条路都走过:“自我成长” — 在印度和巴西建立海外工厂;“建立联盟” — 与康明斯、采埃孚等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跨国并购” — 收购波兰国企 HSW 旗下的民用工程机械事业部,成立柳工 Dressta 机械有限公司。柳工在这三条路径上遇到的挑战以及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不但对柳工自身,而且对中国其他企业都是无价之宝。
  我国的许多企业常常慨叹缺乏国际化的人才。其实,柳工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那些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柳工董事长曾光安先生把柳工的国际化人才称为“新柳工人”。

  柳工在公司内部煞费苦心地培养了一批人才。如今,柳工内部能用外语开展工作的员工有 1 000 多人。在全球的各大分公司里,80% 以上的高管都是从柳工本土生产经营一线奔赴国际一线历练成长起来的,如柳工副总裁、国际业务负责人罗国兵,海外各区域的营销负责人李东春、肖远翔、朱雄兵等。除了培养内部的“新柳工人”,曾光安先生还不遗余力地从外面招聘心仪的人才。侯宇博曾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波兰语播音员,被招聘到柳工后,在成功收购波兰企业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今,他已成为柳工Dressta 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不过,在曾光安招才纳贤的诸多故事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数国际知名工程机械专家、美国人闭同葆的故事。

  2002 年,曾光安在一次展会上邂逅时任一家全球建筑设备公司运营部亚太地区董事的大卫 ? 闭同葆(David Beatenbough)。曾光安对闭同葆深厚的技术背景很感兴趣,在邀其加盟柳工被婉拒后,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打动了对方。2007 年 1 月,闭同葆作为高级技术顾问和总裁助理加盟柳工。他是正式加盟柳工的第一位外籍高管。他的加盟,彻底改变了柳工的研发系统和理念。目前,在柳工总部工作的外籍中高级经理还包括品牌公关部部长史黛西、研究总院试验总监爱德华、工业设计专家盖里等。
  柳工的国际化人才策略可谓独树一帜。柳工不断培养领导力梯队,坚持海外员工的本地化,并把一批外籍高级管理人才招聘到中国本部,这些做法都可以给中国其他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

上一篇 2017年11月27日 上午10:31
下一篇 2017年11月28日 上午6:05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