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 价格优势遭遇挑战

  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中,由国产机器人公司新松负责研发的24台移动机器人“冰屏”让人惊艳。

  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密度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但在快速发展下,国内机器人产业链的生态如今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政策利好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于2018年2月在德国法兰克福发布的最新 告,全球制造行业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已达到74台/万人(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其中,亚洲作为近几年全球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机器人装机量的增速在全球也排在首位。2010年~2016年期间,亚洲机器人密度的年均增长率为9%,美洲为7%,欧洲为5%。

  在最新数据统计中,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位于全球排名第23名。在2020年之前,中国计划跻身全球自动化程度前十的国家,在产业政策《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规划到2020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50(每万人劳动力使用150台机器人)以上,到2020年之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年销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过5万台。这也利好中国机器人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

  国内机器人企业也在政策利好之下获益颇丰。新时达(002527.SZ)、新松(300024.SZ)、埃斯顿(002747.SZ)、拓斯达(300607.SZ)为代表的四家国产机器人厂商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财 显示,上述企业平均营收增幅达到了54.75%。其中,新时达营业收入25.8亿元,新松营业收入16.77亿元,埃斯顿和拓斯达营业收入也分别达到了6.65亿元和5.08亿元。而新松2017年全年归属净利润可以达到4.313亿元至5.135亿元。

  在前十五位全球重要专利申请人中,日本企业占据了11席,在专利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明显。而在全球相关专利申请量Top15的排名中,中国国内专利申请人无一上榜,中国国内机器人企业与国际巨头之间仍存差距。

  工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逾800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

  性价比不再

  国内机器人企业早前强调的自身的优势更多还是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考虑。

  但是,这种靠价格优势占领产业链低端的生态如今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

上一篇 2018年2月28日 上午7:25
下一篇 2018年2月28日 上午7:30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