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机大战
机器人多先进都不会取代人类
北青 :如何看待“人机大战”中人类频频落败?
王树国:人机大战中人类的失败,只能说明机器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超越了人类。人类发明机器人,正是希望机器人能代替自己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使之成为人类某些能力的延伸或拓展。因此,在某些单项能力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是很正常的。
王树国:人类发明机器人的目的不是取代人,而是帮助人类,做人类不能及或不擅长的事,使人类能够腾出时间精力做更高层次的事。例如,分拣快递的机器人出现后,人就做管理、维护机器人等工作。机器人无论多先进,都不可能取代人类,机器人的应用会减少某一领域的就业人数,但也必然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需求。
北青 :您曾提到在生物机器人出现之前,人类暂时不必去担心机器人的威胁。目前对生物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如何?
王树国:人类对生物机器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很多机构和学者对此投入了很大精力,但目前还没有明显突破,至少到现在还没有付诸应用。
北青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何种水平?
王树国:这里分两个层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二者间紧密关联。我认为中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走得更快,而基础研究还需加强。总体来说,中国的智能机器人研究处于世界第一梯队,全世界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未来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人才培养
唯“帽子论”太过简单需要治理
北青 :近期有学者呼吁应加大对博士生的培养,您认为中国博士生数量是否需要进一步增加?
王树国: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我国的博士人才数量还远远不够。国家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博士、硕士的培养,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办学质量,适度放开培养指标。博士生指标应该向西部高校倾斜,缓解西部地区高端人才短缺的矛盾。
北青 :最近有学者建议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您对此怎么看?
王树国:给学生提高奖助学金标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从事研究工作。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仅靠中央或地方财政很难支撑,这方面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比如,很多硕士和博士都参与课题研究,部分国家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已允许用研究经费来支付学生的奖助学金。如果今后能扩大允许支付学生奖助学金的课题范围,硕士和博士的奖助学金问题就能得到很大改善,也能适当降低对国家财政的压力。
北青 :近来有声音呼吁应给学者减“帽子”,说山川大河命名的学术头衔几乎都被用光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树国:这反映了我们求才若渴的心态,以及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但这种乱象应该治理一下,对有作为有潜能的人,给个“帽子”未尝不可,但如果唯“帽子论”就不太合理了。我们应该按照一个人的实际才能和贡献评价其价值所在,光看“帽子”的话太过简单。
谈西迁精神
西安交大65%的博士生留在西部
北青 :1956年,交通大学师生放弃了舒适优越的条件,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迁往西安。西安交大是如何传承西迁精神的?
北青 :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身上是否还有“西迁精神”?
王树国:西迁精神当然存在。举个简单的例子,2017年,西安交大近50%的毕业生,有65%的博士生自愿选择留在西部工作,将继续为西部的发展贡献力量。
北青 :您认为当下是否还存在西部难以留住人才的问题?
王树国:和东部相比,西部的人才引进还有很大差距。真正消除这种不平衡,最终还是要靠西部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希望在西部发展壮大之前,一批有志于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贡献的年轻人能投身西部。
北青 :西部要更好地留住人才,还有什么值得改进之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