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青桐资本在深圳举办了“青桐圆桌派”之机器人专场线下精品沙龙活动。其中青桐资本MD方洁分享了《机器人与产业、消费升级的市场机会》。以下为方洁现场演讲内容:
机器人不再“高冷”,未来几年热度依旧
我们判断,机器人未来几年内都会保持非常高的行业热度。2017年的机器人市场数据显示,全球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是232亿美元,其中25%是在中国。中国平均机器人市场增长率几乎达到了全球的两倍以上。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发展相对缓慢一些,但在消费机器人领域,则发展非常迅速,几乎已经达到了全球市场一半的规模。
机器人行业会持续高景气发展与市场环境也有很大的相关性。国内现有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创新驱动、利好政策、旺盛的行业需求,营造了独特和非常有利的行业发展生态。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四大家族牢牢把控,他们有着非常强的垄断地位。国内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晚,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缺失。因此,我们发现,在机器人本体方向有核心零部件突破的公司在融资市场几乎是所向披靡的,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成为了重点投资的方向。当然,这个方向还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提升市场总体的接受度、认可度还需要时间。
毕竟,在机器人甚至整个技术领域,从实验室研发到走向市场不是一个从80分到90分的过程,而恰恰是从0到1的过程。只有当冰山真正浮出水面,隐藏在水下的长时间的积累凝聚才体现出价值。因此,无论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需要更多一些耐心,也更多一些信心,来迎接国产替代冲出水面的市场爆发。
消费机器人是一个新兴行业,国内国外基本上是同步起步的状态。国外的一些公司尚未达到技术垄断,因此想象空间相对较大。
另外,服务机器人的消费属性非常明显,都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垂直市场去进行研发的。国产品牌更了解自己的市场和用户需求,可以发挥更多本土优势。
同时,由于消费机器人品类广泛,传统公司也有机会进入。衣食住行,每一个领域都可以进行消费的升级,从根本上讲也是技术的升级,而技术升级的很大一部分市场空间就在机器人行业。
资本市场看好的标的是两大方向,一个是基础设施的突破,另一个是应用场景的升级。
机器人项目的投资逻辑
首先从团队来讲,懂技术、有技术的团队是根本,公司要走得长远,看的是有没有板凳,板凳的深度怎么样,通过买专利或者第三方合作研发获得技术的团队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所以投资人会看团队本身是否有技术的能力,以及长期的技术研发迭代能力。
此外,团队要有分享合作精神,要有坚实的信任作为基础,创始人个人能力再强,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能力项也是有长短的。在这个过程中,创始人需要组建好的核心管理班底,信任并且放权给同伴,保证公司的有效运行,同时也能够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有市场。存量市场和潜在市场是否足够大。市场在不断地迭代,技术在不断革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红海,关键在于是否能找到技术升级的突破口。
有订单。一个产品刚出来的早期公司,可以选择先签一些意向订单来测试市场,而不是一味追求通过一款完美极致的产品来一举惊艳市场。
有产能。这是到中后期制约机器人公司发展的最核心因素。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是大趋势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市场是相对成熟的,核心零部件技术突破是关键,系统集成的应用也有差异竞争的机会。
而在消费机器人领域,市场相对早期,但是想象空间巨大。无论是基础设施上的技术突破,还是消费场景应用的升级,都存在独角兽企业的孕育潜力。
此外,另一个重要趋势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机器智能化。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任何一个机器人公司都难以绕开的技术方向,我们也期待智能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能普及到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