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淘金“中国制造”的“风口”,其研发、制造、应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产业布局有新突破,关键零部件突破尚需时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工业机器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本土企业不对推动技术创新,特别是伴随关键性零部件方面的技术积累,国内机器人企业正积极抢占市场。日前在深圳举办的2018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对接交流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丁宁表示,机器人存在的意义就是要为人服务,要具备工具、经济、技术、社会属性,随着运行、使用成本高等难题的解决,机器人产品落地将不断推动企业积极使用机器人投入生产,推动制造模式的转型升级。
事实上,相比前两年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17年深圳机器人行业已有龙头企业崛起,工业机器人行业已开启规模化效应,服务机器人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具体而言,AGV、无人机、家庭机器人等领域已有龙头企业崛起,如应用于3C和物流等主导产业的“本体+系统集成”领域,代表企业有雷柏科技、中科德睿等;控制器、伺服电机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企业发展迅速,弥补了行业空白,已涌现雷赛智能、固高科技等优秀企业,但减速器规模化尚需时日;服务机器人产业部分细分领域异军突起的代表企业有神州云海、中智科创等。
“机器人革命”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为抢占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国际制高点,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将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新型材料、新型感知、智能控制等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新一代工业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样机生产。
然而,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与韩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如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万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396台;日本的万人拥有量也达到了339台;德国则以267台的万人拥有量位居第三。而我国的万人工业机器人拥有量则仅为23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8台的一半。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我国比例为6.4%,日本26.6%、美国13.8%、德国13.6%、韩国10.8%。由此来看,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意味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工业机器人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工业机器人已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 告》显示,目前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等领域中。在我国,约33%的工业机器人用于汽车整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约31%的工业机器人用于电子电气行业。
截止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生产已超过13万套,累计增长68.1%,其中12月份产量达到12682套,单月同比增长56.5%,连续占据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2018年至2020年将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最重要的3年,将直接关系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目标的达成。随着国内、国际品牌纷纷扩产,新开工工厂将在2018、2019年实现量产。未来3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在目前基础上还会翻番,到2020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或将超过25万台。毕亚雷表示,产量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带动了机器人行业的人才需求,不管是机器人的维修、调试、操作或编程,都大量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现在工业机器人岗位空缺严重,正是迈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大好时机。
机器人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亟待产业突破
由此可见,我国机器人技术实力不足制约了产业化规模,而规模较小也反过来制约了技术的发展,这些都影响了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毕亚雷认为,若想提高国产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要扩大国产机器人产量,提高国内机器人企业的产能;另一方面,要推动国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提高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满足国产机器人产能扩张的需要。
纵观美、日、欧等技术强国,为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性地位,纷纷制定发展规划。美国2013年提出“美国机器人发展路线图”,重点是围绕制造业攻克机器人的强适应性和可重构的装配、仿人灵巧操作、基于模型的集成和供应链的设计、自主导航、非结构化环境的感知、机器人与人共事的本质安全性等关键技术来推动发展;2015年初,日本政府公布了“日本机器人新战略”,在其5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研究开发下一代机器人中要实现的数据终端化、 络化、云计算等技术;德国政府积极推行“工业4.0”战略,构建“智能工厂”,打造“智能生产”,重点是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合作。在美、日、欧等技术强国的大力推进下,近5年来下一代机器人样机、示范应用、乃至实用系统不断涌现。
目前,我国对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亦高度重视,多部门力推机器人产业发展,从顶层设计、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着手推进自主品牌机器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越来越全面、细化,明确提出了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提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要“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技术等技术瓶颈。”这些对我国机器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高产业化能力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重点技术领域中明确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为两个方向:开发工业机器人本体和关键零部件系列化产品,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及应用,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求;突破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智能机器人,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
与此同时,工信部在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中提出,在机器人产业方面,扩大关键岗位机器人应用,在健康危害和危险作业环境、重复繁重劳动、智能采样分析等岗位推广一批专业机器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