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艳,连云港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港务分公司机械一队党支部书记、副队长。从一名普通的港口装卸司机成长为技能专家、党的十八大代表,唐艳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她的十多项独创的货种操作法,她的节油驾驶操作法,她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港口工人的典型代表。
1.64米的个头,身材高挑,看起来文静秀气,单从外表看,今年47岁的唐艳似乎与叉车工身份有些不搭。她操纵的叉车,光两个大车轮就比她高出许多,要登上驾驶舱还得爬几级很陡的梯子。驾驶舱内只有1立方米左右的空间,她在这狭窄的空间内,一干就是十多年。
1990年,通过招工考试,唐艳进入连云港港口集团东联公司,被分配到铲车队。当年招工考试一共有三个工种:门机、吊车、铲车。相对前两种,铲车属于流动机械,开车难度大,体力要求高,且安全系数较低,很多一同被录取的请愿调到其他两个工种车队。而抱着“能有一份工作就很不错了”想法的唐艳心甘情愿留下来,并下定决心好好干。决心归决心,真正操作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刚开铲车铲钢管时,不是左歪,就是右偏,一个工班下来,累得头昏眼花,活却没干多少。唐艳心里自然委屈,工友们半打趣半规劝说:“开铲车是男人干的粗活,你一个黄毛丫头,还是改行干别的吧!”
倔强的唐艳不信啃不动这块硬骨头。她白天目不转睛地盯着师傅操作,琢磨每一个驾驶细节,晚上留在场地练习,不懂的问题都记在小本子上,第二天再向师傅请教。
在港口,女装卸司机一般只开载重5吨的铲车。经过两年的学徒生涯,唐艳不仅能娴熟地驾驶5吨的小车型铲车,而且能开16吨、25吨、45吨的大车型铲车,成为港口第一位能进行多个货种的高难度装卸作业的女司机。
铲车驾驶室空间狭小,四周都是玻璃门窗,没有一点取暖设备,每次工作完,唐艳的手都冻得红肿。炎炎夏日,码头气温高达38℃,驾驶室里更是达到44℃,座位下的发动机一发动,浑身蒸得滚烫滚烫的。一天下来,汗水湿透了工装和座椅。晚上回到家里,吹电扇降温,身上依然滚烫,唐艳以为发烧了,用体温表一量,体温正常,才知道是一整天日晒气蒸的缘故。
每年7月,是船舶集中到港的时候。装卸机械、人员劳力十分紧张,好多司机耐不住劳累会抽时间休息,而唐艳为了抢工时,怕上卫生间耽误时间,连水都很少喝。“当时心里就两个字——拼、干。”至今,仍令她骄傲的是,她创下了连云港白班单车氧化铝作业量最高纪录。同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唐艳,好样的,我们为你骄傲!”唐艳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感觉,“一般平均每天一只脚踩刹车1500次~2000次,下班后,腿都站不直了。”在美丽的海港,唐艳邂逅了同样是装卸司机的丈夫,婚后育有一女。丈夫和唐艳一样,都是三大班,工作也十分辛苦。有一年冬天,女儿发高烧,夫妻俩都要上班,只好委托年迈的母亲带女儿去医院。女儿过生日当天,刚陪女儿吹完蜡烛,他们又匆匆忙忙回到港口继续上班。多年来,每当唐艳和丈夫的上班时间赶到一块,女儿就得到姥姥家或大姨家吃饭,唐艳临去上班,女儿总要追问:“妈妈,今天我上哪儿吃饭?”在唐艳心里,工作始终占据着第一位,用她的话说:“那时候,一心想的全是码头。”小岗位也有大贡献
多年坚守在生产第一线,唐艳的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在连续几年的体检 告中,多项健康指标超过警戒线,“到现在,我还是中度贫血,长期缺乏休息和饮食不规律造成的。”出于健康考虑,2007年年初,公司把唐艳从码头一线调到工会工作。“但在码头一线干惯了,我还是喜欢到一线去。”又考虑到码头一线缺乏技术攻关的业务骨干,2009年3月,唐艳主动要求回到机械一队,担任队长助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