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广西最大的综合性冷库——南宁玉洞冷库里,叉车操作员们穿着防寒服,开着叉车进进出出。冷库外,是35℃的高温;冷库内,是零下18℃的寒冷,堪称“冰火两重天”。
1 冷库内外“冰火两重天”
7月下旬,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南宁市银海大道玉洞冷库的装卸作业码头,两名光着膀子、汗流浃背的工人正将冷冻车厢中的芒果原浆搬到叉车上。在这辆叉车的驾驶室内,23岁的韦炜翔却双手冰冷,他穿着定制的防寒衣裤,驾驶叉车穿过两层的塑料门帘,进到零下18℃的低温库,将这些芒果原浆放到数米高的货架上。他的手不能抖,否则货物就会翻倒受损。
2 穿着防寒服走在烈日下
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有限公司建立的玉洞冷库是广西最大的综合性冷库,分高温冷藏区和低温冷藏区,前者相当于冰箱冷藏室,用于存放果蔬、鲜花、干货等,后者相当于冷冻室,存放禽肉、水产、冰淇淋等。库区内,总能看到叉车操作员穿着防寒衣裤在烈日下行走。原来,这是为了晒干冷凝受潮的防寒服。
“防寒服准确地说是隔温服,穿着它,可以避免从冷库出来不那么快受热,进冷库后也不那么快受冷。”韦炜翔说。此时,他已下班10分钟,手依然是冰凉的。他清晰地记得,2018年10月29日上午8时,他第一天上岗,跟着师傅熟悉库区环境,学习开制冷风机,便爱上了这份职业。
三个月前,韦炜翔主动请缨调到了低温冷藏区,这是整个库区难度最高的岗位之一:“注意力要集中,不然货物就会从头上砸下来。”
3 平凡工作中收获成就感
“那是他还年轻,不知道冷库的厉害。”老叉车师傅韦建说,他在冷库干了8年,最忙的时候,一个人应付3个装卸车厢。现在,他的关节逢雨天就会感到不适,所以,他上岗时一定会从头到脚全副武装。
吴庚鸿是一名女叉车员,目前已升任公司的管理岗,但8年前在冷库一线工作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进冷库时,小腹会因受凉而隐隐作疼。”
“负责盘点、维修的同事也很辛苦,在冷库里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眉毛上都会冻出冰碴。”她笑着说,不过,和成就感相比,这些小困难显得微不足道。
今年1~6月,玉洞冷库作业量达29806吨。北部湾的生猛海鲜“跳进”了四川麻辣火锅,欧洲的优质乳制品也进入了中国及东盟家庭……冷链行业的劳动者功不可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