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劳模 九龙工匠精神贯穿建国70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时代内涵和元素,但劳模精神核心价值始终不变: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以及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一劳动节,来自九龙坡区的3位不同时代的劳模仍在他们的岗位上奋勇前行,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九龙工匠”的精神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成为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源动力,引领着无数人战胜苦难,勤勉开拓,不懈创新。

>>中年工匠

郑英义

把地面当成自己的脸面一样去清理和爱护

今年54岁的郑英义,是重庆渝州交易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清洁队队长。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已经坚持了16年。作为队长,郑英义总是和队友们一起拿着扫帚去市场清扫保洁,从凌晨5点一直干到早上9点。特别是在我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区期间,他常带领大家“5+2”“白加黑”地干工作,在他的模范带动下,清洁队在人手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多年来出色地完成了市区两级各项环卫考评任务,为全区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区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每天30吨垃圾

寒冬都累到汗流浃背

1994年,郑英义在渝州交易城公司当保安,由于工作认真负责,1995年便成为公司的收费员。凭着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2003年,郑英义被提拔为环卫队队长。

郑英义进入了管理层,大家都觉得他是苦尽甘来,实至名归。但郑英义却不这么认为。交易城150亩地的面积,大小经营户2500多家,实际上是一个集“工模量刃具、五金标件、农副土特产”为一体的综合市场,人流量、车流量都很大,尤其是被称为“白日场”的农贸市场,一天24小时都在批发货物。商家的粗放经营,加上市场的特殊性,使得交易城每天产生的垃圾达30余吨。“要把这里的清洁卫生做好还真不是件容易事!”

郑英义手下只有13个环卫工人,大家工作都异常辛苦,从成为队长的第一天起,他就拿起扫帚跟大家一起干起了清扫保洁,这一干就是16年。“早上8点之前,要求清扫完毕,大家每天凌晨4点就得工作。烂菜叶、烂水果、家禽的粪便、血水,满地都是,来批发的车辆一开过,压得像稀泥一样,更难清扫。”

每天30吨垃圾,即使在冬天,扫完也是汗流浃背、全身湿透。早晨8点后,郑英义又马不停蹄带着工具对整个市场进行保洁,晚上7点到9点,又开始第二轮清扫。碰到雨水较多的时节,郑英义还会挨着把市场里的排水沟疏通一遍,为了消除隐患,他还会把市场内的50个化粪池全部掏一遍。

发挥“老黄牛”精神

工作永远是第一位

2013年,我区创卫期间,郑英义的妻子陶发明被查出患有乳腺癌,但在老婆动手术当天,郑英义却没有陪在身边。原来是队员周跃忠中暑住院,郑英义第一时间将其送到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这种“差别待遇”让公司领导、同事都看不下去了,说起郑英义的“倔强”,郑江也无可奈何,“她老婆在公司担任收费员一职,住院期间,郑英义担心收费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影响到公司,他在清扫保洁的同时,还开展了收费工作,没向公司要求过一点 酬。”

今年,家境贫困的队员老岳被查出患有肺结核,治疗加休养需要至少一个半月的时间。老岳的妻子为了老岳不被扣工资,主动向公司申请承担了丈夫的工作,可实际上根本无法完成巨大的工作量。郑英义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前往医院慰问老岳,还将他的工作揽到了自己身上,并呼吁大家一起帮助队友共渡难关,“队友就是兄弟姐妹,多做少做不存在!”

2010年5月,郑英义向公司党总支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入党后,郑英义更加干劲十足,以党员身份解决了市场一个大难题。原来,交易城的商户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商家下班后,环卫队本应开始当天的第二轮清扫,不料很多商家却不愿把垃圾扫出来,而是关在商铺里等到第二天上午再扫出来,认为这是“留财”。这种做法虽是生意人的“规矩”,却对市场的环境卫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郑英义开始上门逐一给商户做思想工作,有理有据地为大家分析环境卫生的好坏对城市环境、营业环境、投资环境的影响,“没有好的环境,谁愿意来投资,谁愿意来买东西。”慢慢地,商户们认识到原有观念的错误,积极配合环卫队实施“门前三包”,当天垃圾当天清。环境卫生的改变,也的的确确让不少商户获益。

>>古稀工匠

王素芳

与祖国同岁的全国劳模

王素芳,今年70岁,家住杨家坪街道西郊二村社区碧景园小区。1971年至1995年,王素芳一直在杨家坪饮食服务有限公司东风餐厅工作。24年间,她从一名普通的墩子,一路干到餐厅经理,并带领餐厅获得“重庆市服务典范”“重庆市文明单位”“全国食品卫生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王素芳也因个人贡献突出,分别于1977年、1978年、1980年三次获评重庆市劳动模范,1989年获评四川省劳动模范,1995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2002年,“王劳模”正式退休,原本应该安享晚年的她,却把劳模精神带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演绎出多彩的晚年退休生活。

365天无休

餐饮行业佼佼者

1971年,22岁的王素芳结束了知青生活,被分配到杨家坪饮食服务公司下的东风餐厅,开始了她的餐饮生涯。起初她只是一名后厨的墩子,但她工作勤奋,刻苦好学,逐渐掌握了川菜的精髓,还学会了厨政管理的本领。工作之余,她经常购置许多相关书籍提高技能及管理水平,厨房在她管理下效率明显提升。王素芳认为:“如果想要在餐饮行业取得真正的成功,技艺是其中一个方面,在管理和服务上更要兼具智慧和胆识。”

没过多久,王素芳就被提拔为餐厅的经理。为了保证菜品的高起点,她每天早上5点上班,对原材料制定严格的验收、保管、使用程序,全程进行监督把关。对于员工,她会亲自挑选服务员,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并时常要求员工写工作体会,带领和团结他们搞好优质规范服务,培养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餐饮工作人员。严格之余,她也视员工为“家人”,时时想着如何为员工增加更多福利,为了让员工多休息,她周末从未休息过,连每年的春节假期都主动坚守在餐厅值班,“年轻人要多回家和家人团圆,我牺牲一点时间不算什么!”

此外,从八十年代开始,王素芳就特别注重餐厅的清洁卫生问题,她一直以“顾客吃得,我们吃得”和“一洗二清三消毒”作为原则,耗资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厨房蒸汽机和防疫站的专业药物进行消毒,确保食品安全0事故。王素芳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价廉物美创信誉,热心卫生待客”的办店思想。

多彩退休生活

老党员当起志愿者

2002年,“王劳模”正式退休。但她依然身兼数职,一刻也闲不下来。“暖杨”志愿者,西郊二村社区居民代表、 格员、楼栋长、楼栋小组长以及社区财务监督主任、关工委委员……清扫保洁、政策宣传,她样样冲锋在前。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她坚持每天巡查所住小区,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节假日、周末,在动物园、毛线沟一带,社区居民经常可以看到她义务劝导行人的身影。“别看我头衔多,其实就做一件事,那就是尽已所能,为街坊邻里跑跑腿动动嘴。”王素芳谦虚地说。

2018年9月,西郊二村社区社工室开启首个老年人服务项目,这也是王素芳独立承担的首个社工项目,截至今年4月,该项目共开展活动50余场次,服务老人上千人次,得到辖区居民的高度认可。在王素芳的感染下,她的亲人朋友也纷纷加入“暖杨”志愿者队伍。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80岁。

年过七旬,为何还要选择当志愿者?王素芳表示,志愿者就是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和爱心,无偿帮助那些身处困难的人们,传递社会正能量和温暖。志愿者不分年龄,只要有时间和精力,都可以为他人服务,“作为一名与祖国同岁的全国劳模,一名拥有43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有责任发挥余热,一直干到干不动那天为止!”

铜罐驿长江大桥2024年建成 今年完成方案设计

九龙坡妹儿侃九龙坡事儿-18 打脑壳(福利送送送)

摄影:周邦静

设计/初审:刘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

上一篇 2019年3月1日 下午12:17
下一篇 2019年3月1日 下午12:49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