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时代技术总监肖森林博士表示,当前氢能车辆在港口场景运营面临加氢站相关政策制度有待完善、审批难;加氢站建设复杂、周期长;合适的建站土地等痛点。氢时代通过在深圳盐田港和赤湾港的实地运营还发现,港口路面复杂,振动,容易引发车辆部分零部件失效,这会对燃料电池系统带来新的挑战;同时港口环境复杂,盐雾条件下对零部件形成腐蚀危害。
经过对载重40T,进行动力性、制动性、爬坡性等实地运营的性能测试,氢时代对港口工况特征、路谱特征进行采集与提取,累积基础数据库。其配套的氢能重卡各项性能指标能满足港内要求,百公里氢耗平均值为7.81kg。氢时代今年推出了新研发的额定功率为150.7kW燃料电池系统新品,公司未来将继续专注于一款大功率发动机的不断技术迭代升级;专注于一款重卡牵引车;专注于码头内和码头外半径十公里范围内的运营场景。
周磊:燃料电池空压机从示范运营到规模化应用
华涧新能源总经理周磊博士深度解读了从示范运营到规模化应用,其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氢燃料电池发展带来的五点启示:1、产品的技术路线选择要符合市场趋势;2、技术的投入是市场兴旺的先导;3、降本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4、车规级应用与规模化生产是新能源技术在汽车领域普及的重要挑战;5、具有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是新能源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基于对整车与零部件开发切实的经验与体会,华涧新能源发力燃料电池空压机,具备五方面优势:1、高压比小体积——更符合行业趋势的顶层设计;2、汽车行业背景——更具积淀的体系基础;3、无油设计——更清洁的空气供给;4、材料开发经验——更坚实的基础技术能力;5、独立的本土研发力量——更完善的技术应用能力。
葛炳东:燃料电池DC/DC产业生存与突破之路
动力源新能源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葛炳东表示,DC/DC作为燃料电池BOP关键部件,是燃料电池产业链上最早国产化的产品,也是充分市场化竞争的产品。DC/DC不存在高技术门槛,但要做出符合产业化标准的产品并不简单,注重细节,全面优秀才是生存与发展之道。
动力源公司基于专注功率电子技术研发和应用25年的经验,研发生产的燃料电池DC/DC变换器功率可以覆盖30kW—300kW,空压机控制器功率可覆盖15kW—70kW,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的隔离型的DC/DC将会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动力源正在配合客户做降本工作,争取每年降本5%-10%。
龚震浩:增压技术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创新应用
毅合捷在2019年推出第一代燃料电池空压机产品,现已开始研制第二代产品,有10kW、20kW、30kW三个燃料电池空压机平台。公司有车规级质量测试标准、完备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和设备生产体系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可保证从零部件到成品达到与整车同寿命。公司市场产品部总监龚震浩透露,毅合捷湖北工厂燃料电池空压机年产能5万台,无锡工厂燃料电池空压机产能1万台。公司目标是在增压领域创新应用成为领跑者。
陈海涛:中国燃料电池工业车辆产业发展及商业化应用
新氢动力董事长陈海涛表示,燃料电池工业车辆的使用成为港口、货运中心及仓库等实现“低碳”“零排放”的重要举措。它具备四大显著优势:1、区域减排立竿见影;2、氢能推广先行一步;3、绿色生产绿色搬运;4、积少成多经济可行。
目前新氢动力拥有全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及生产能力,系统功率覆盖5-125kW,可适配1.5-25吨级叉车,32吨牵引车,4.5-49吨级轻、中、重型商用车,18吨级各类环卫车。公司产品已批量投放市场,在下好叉车“先手棋”的基础上,还在重卡、环卫车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刘昌金:燃料电池多合一控制器创新解决方案
致瞻科技总工程师刘昌金博士表示,燃料电池系统正向大功率、高可靠、低成本、长寿命方向发展,对于控制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致瞻科技提供多合一解决方案:碳化硅技术+深度集成电气架构,深度集成能够有效解决成本、可靠性、功率密度多挑战。目前,致瞻科技燃料电池业务线产品包括空压机控制器、多合一控制器(集成DCF,ACP,PDU,EIS,支持DCL,氢泵)等。产品已累计出货6741台。
顾茸蕾:可变截面涡轮技术赋能空压机
海德韦尔总经理顾茸蕾博士表示,现在燃料电池系统向大功率、全功率方向发展,对空压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带来新的挑战。降低空压机寄生功耗是提高氢燃料电池系统效率的重要手段;涡轮膨胀机通过排气能量回收可减少电源功率需求;可变截面涡轮在大范围工况下可提高空压机效率。
2021-2025年是可变截面涡轮的创新技术攻关期,海德韦尔乘势入局,基于创始团队海外工作经历,将美国的“新”和日本的“精”有机地结合起来,助力国内系统提升效率,提供有差异化价值的产品。
钱继冉:大协作时代下锻造产业链共同体
清能股份销售总监钱继冉透露,在零部件大协作下,清能股份正在推进燃料电池系统到2000元/kW、实现2万小时以上的寿命、实现以干线物流为目标的技术需求。明年,清能股份有望实现250kW电堆批量化应用。
清能股份还正推进与整车企业的协作,包括快速实现重型车辆成本低于纯电、降低非燃料电池相关部件成本等,目前清能股份已经在佛山启动31T燃料电池渣土车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完成所有手续,计划5年内在该地推广1000台氢燃料电池渣土车。
【氢晨科技冠名】闭幕式专场八
生态重构,边界突围
本专场有5位企业高层发表了主题演讲。今年以来,氢燃料电池在叉车、乘用车等应用场景也迎来发展利好。这得益于电堆等核心零部件效率持续提高、成本降幅明显,主机厂入局排兵布阵,终端客户认知不断打开等。氢电产业技术边界在持续突破,生态在重构。
易培云:大功率电堆多学科设计理论与精密制造技术
氢晨科技总经理易培云博士从大功率电堆的技术挑战、电堆设计理论与精密制造和氢晨科技金属电堆产业化等三个层面进行了阐释。大功率燃料电池由超400对双极板-膜电极串联叠装,在超过800个密封面上布置着1500米长的密封线。燃料电池可靠性、一致性与叠装效率成为国际性技术难题。
为解决上述难题,氢晨科技通过多学科-跨尺度联合仿真方法,掌握了多学科-跨尺度联合仿真方法、大功率电堆高可靠设计方法、层叠结构高一致叠装技术、批量制造高效率柔性产线等多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实现燃料电池的智能制造打下基础。现阶段,氢晨科技已开发出80kW、100kW、120kW、150kW四款成熟量产的产品,已经配套氢能公交、重卡上路运营。
李瑞连:2021年中国氢电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高工产研氢电产业研究所分析师李瑞连表示,2021年氢车市场整体处于等待政策落地状态,但全年较2020年有所好转,从终端市场来看,12吨以上中、重型车销量骤增,政策引导效果明显。
2021年整个产业链增加企业数量近80家;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头部企业强势进入产业链;下游车企参与度大幅提升;氢燃料电池车企比2020年新增15家上公告企业。同时行业整体的技术大幅提升,批量化交付能力和应用量大幅提升。市场目标从“用起来”向“用的好”发展。整体上看,目前国内氢电产业正处于打破原有体系、建立新体系的阶段,这给新进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黎明已经到来,但是要达到如日中天,仍需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李剑铮:广汽氢能乘用车正向开发技术
广汽研究院氢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李剑铮表示,广汽集团将于2050年前(挑战2045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2025年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50%,2030年全集团新能源车销量占比50%。
广汽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通过研发技术的优化,实现了系统性能、氢安全、能量管理、热管理、NVH优化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广汽氢燃料电池汽车现已上线如祺出行平台,率先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首个“ 约车+氢能源”的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运行。
李元松:氢能叉车“十四五”发展展望
杭叉集团副总工程师李元松因疫情无法到场,通过音频发表演讲表示,工业车辆在十三五期间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从2016年的37万台迅猛增长到2020年的91万台,成为工程机械一支重要的力量。今年以来,氢能叉车的发展迎来诸多利好,得益于整个氢能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堆等核心零部件的成本降幅明显,主机厂入局排兵布阵,终端客户认知不断打开,为氢能叉车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情况,李元松提出三个氢能叉车发展展望:第一,未来可期,但向上突破尚需时日;第二,产业链要紧密协同,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降本工作;第三,未来的市场资源可能会向头部企业倾斜。
支玉强:擎绘生态圈,力拓氢应用
重塑科技销售公司总经理支玉强介绍,重塑科技在过去六年间,从0到1持续推动着燃料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公司配套了全球首个燃料电池物流车商业化运营项目(上海)、国内首批采用丰田燃料电池技术的公交车辆(江苏常熟)、最大规模燃料电池公交车覆盖区域(广东佛山)等,还率先开拓了日本、马来西亚、德国等海外市场。公司致力于成为技术卓越的全球化燃料电池企业。
闭幕式专场九
产业链协同,赋能氢电大局
郭玮鹏:创建氢能汽车商用生态,拓展终端市场边界
飞驰科技产业协同部部长郭玮鹏表示,目前氢能汽车面临一系列困难与挑战,如加氢站基础设施不足;氢气制备规范封闭;现行高压气态氢运输范围限制在300公里以内;整车方面车辆核心零部件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升;总体成本高;以商用车为主,使用场景与车辆类型有局限;应用经验缺乏;企业营利能力不强,过分依赖政府等。
王朝云: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实践与启发
明天氢能专注于氢能及燃料电池的研发与制造,为清洁能源提供优质解决方案。目前,其电堆功率已由30kW升级至135kW;体积比功率可达4kW/L;单车最高行驶里程已经超过12万公里;整车氢耗由5.5公斤/百公里降低到4.5公斤/百公里。
明天氢能董事长王朝云指出,当前行业存在几大问题:国内产业链产品验证不充分;国内产业链技术开发任务艰巨;国内产业链创新能力不足。氢电产业风口已来,氢能一定能成功,燃料电池入行易成功难,要实现成功需遵循规律,专心专注,向国际优秀公司学习。
刘常福:大功率车用燃料电池产品开发与应用
新源动力首席战略官刘常福表示,作为燃料电池企业,须将可靠性和耐久性作为产品的生命。在产品迭代方面,大功率是一个方向,但产品的迭代一定要做扎实。“我想呼吁,产业链企业一定要齐心协力,这样才能把燃料电池事业干好。”他说,我们既要仰望天空,也要脚踏实地把产品做好。
欧阳洵:超前思维抢滩燃料电池产业新赛道
氢璞创能董事长欧阳洵博士透露:“在业界看来,氢璞是做碳复合板电堆为主线的一家公司,但其实这些年从来没有放松过对金属板电堆的开发,我们坚信金属板电堆有它的用武之地,期待它在乘用车领域大展宏图。”
目前氢璞创能金属堆完成研发了2代产品,今天分享第三代在研金属堆的进展:这款金属堆也获得了江苏省工信部重大项目的支持,采用了压合双极板的密封工艺,避免了激光焊接,降低了电堆工艺复杂度,也确保了平整度,采用8微米厚质子膜和铂合金的催化剂。目前这款电堆已经完成了模具开发和单电池的开发,正在做各项产品验证,期待明年二季度能正式推出这款产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