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 | Myra
2008年,中国高铁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刘明加入中车集团旗下某专门为高铁生产制动系统装置的子公司,负责生产线优化设计。最初3个月,刘明就帮助公司提升一倍产能至15列每月,而3年后则达到44列每月;2012年,刘明加入亚马逊中国,担任济南运营中心总经理。他管理下的济南运营中心整体效率长期排名亚马逊中国区第一,在亚马逊全球140多座运营中心中排名第5。
2015年,在老领导的力邀下,刘明加入韩国最大电商Coupang,负责规划和实施Coupang仁川第四运营中心——10万平米级别的AI仓储库房。由于多项全球领先的AI算法的应用,该库房实现存储商品种类超过150万种,存储商品数量近2000万件,日发货70万件。该运营中心还作为韩国第四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成功案例,在2016年被拍摄进了韩国国家电视台的纪录片。
2016年6月,刘明已非常确信以“AI算法+仓储物流机器人”为标志的智能仓储、智慧物流市场的广阔前景,于是果断回国创立“牧星智能”:成立初期,便很顺利拿到3位个人天使总计10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2017年10月公司Pre-A轮融资时估值达1.5亿人民币,而到了2018年,某知名互联 企业给出估值已涨到5.6亿人民币;2019年初,牧星智能宣布完成来自鼎晖投资的A轮融资。与此同时,前亚马逊全球副总裁兼中国CEO Henry Low也宣布加入牧星智能。
当然,这个赛道本身也足够火热。近年来,国内仓储机器人或者说AGV行业,无论是新入局的创业公司数量,还是资本市场给予这个赛道的筹码,都在屡创新高。
但刘明并不担心来自竞争对手们的挑战,“这个行业最需要的,牧星智能很擅长。”
3个月,提升1倍产能
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刘明来到苏州。先后服务于“艾默生”公司、德尔福汽车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迅速积累了先进生产制造领域的宝贵经验。
外企“开放”、“高效”、“快速”的工作氛围,也一度让他很认同。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
一个看似平常的下午,熟识的同事突然来到他面前,沮丧地吐出几个字“我要走了”。刘明看了一眼表:“这才2点多,你就下班了?”
之后,陆续有不少同事被公司辞退。虽然自己不在“领导谈话”的名单,但刘明对彼时人人艳羡的外企多了一层“现实”的认知:很多人在公司眼里属于“可变动的成本”,随时可以“按规”拿掉。
这让刘明觉得在外企工作越来越“冷冰冰”,也促使他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道路。
不同于外企的困境,彼时中国高铁事业已经攻破了无数技术难关,走上飞速发展阶段。中车集团旗下专门负责生产高铁制动系统装置的某企业,正面临一个棘手问题:产能不够。“他们希望能有一个做工业工程人才,来优化生产线、实现精益生产,提高产能。”刘明所学和掌握的工作技能刚好可以胜任,他顺利地进入这家“国企”。
第3个月的时候,通过改进、优化生产线,刘明帮助公司实现产能提升一倍,每月可以生产15列高铁所需的制动装置。随后,刘明从高级工程师一路升迁,他管理下的生产车间也被表彰为集团模范车间,一年内接待集团其他兄弟单位参观就多达2000人次。
不过,这期间刘明所做的事情不止于“提效”,还有“降本”。
为了提升车间自动化生产水平,公司拿到了一笔800万的预算。本可以直接选择市面上成熟的产品,但刘明不服气它们高昂的价格,带领60多个工程师,自己买材料、设计图纸,“最终只花了200多万就把整条自动化生产线搞定”。
2012年,一个重要转折点来临:亚马逊计划在山东济南建立一个新的运营物流中心,他们高薪挖走了刘明,聘请他参与该中心的建立并负责日常运营……
“中国第1,全球第5”
亚马逊济南运营中心仓库面积4万平米,有100多个员工。刘明以往的经验应付起来,并不难。“就是根据每天进来的订单,确保员工及时、准确地把货发出去就行。”
然而,刘明想创造更大的价值,便寻思着能不能从哪里再去提升效率。不过,这在一向以效率高见长的亚马逊,不是件容易的事。
刘明发现,原来惯用的“套路”并不很适用:大部分制造业想提高效率,通常可以从改工作流程上着手,但在亚马逊不行,工作流程的每一步都被仓储管理软件限定了。“这种情况下,就只能让员工干得快点儿了”。
刘明以亚马逊内部管理系统(当时还未在中国启用)为基础,做了很多指向员工绩效考核的创新:如系统可以根据所有员工过往工作数据来设定绩效指标,每天所有员工都可以得到一张自己指标完成度 告。
“数据不说谎”,刘明改善的这套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员工自己、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最重要的是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公平。仓库整体运营效率也因此提升了20%左右。
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工作流程的改进一定能带来更大的提升”。然而在偌大的亚马逊,刘明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公司的技术支持,如果自己改又必须对底层系统很熟悉。
亚马逊全球140多个库房均共用同一套基础系统。为了应对不同库房的实际情况,这套系统里有非常全面的各种模块。如果想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搭建系统,你必须先弄懂这些模块分别意味着什么。而彼时,亚马逊已经成立十几年了,许多模块只有非常资深的美国工程师才知道,有的甚至都找不到人能说清楚。
刘明没有被吓退,他自己 上查资料、发邮件问人,实在不懂的就亲自去试,“试到对为止”。经过近2年的苦心研究,他几乎凭一己之力,搞清楚了亚马逊这套无数工程师参与搭建、维护的“大工程”,并“随心所欲”地配置了一套独有的系统。
手握这套“秘密武器”之后,刘明管理的济南运营中心整体效率长期排名亚马逊中国的第1。
长期霸占“中国第1”后,刘明将目光瞄向亚马逊全球所有的运营中心排名,意外发现自己“只排第5”。第1名在效率甚至领先刘明2倍以上,这让他很纳闷。
“难道他们系统配置得更好?”刘明进到后台看,发现它们的系统“很古怪”,所用到的模块与自己完全不同。多方打听,原来它们仓库里用的全部是“机器人”!
到2015年,刘明已经从系统、算法层面弄清楚了仓储机器人的来龙去脉,“也越发相信这个东西有未来”。
毋庸置疑,中国仓储物流行业的空间本来就很巨大。但行业长期以来呈现劳动密集、运营效率低下及市场分散的特点。随着我国人均GDP的进一步上升,劳动力正由过剩向短缺转折,劳动密集型的仓储物流行业亟需向以AI算法为驱动,智能化设备相结合的集约化方向发展。
尤其是我国电商的蓬勃发展,导致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的需求量正在上升。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需求缺口达百万台,渗透率低于1%。制造业对于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的需求量则更大。
与相关行业朋友的交流中,刘明也确认了仓储物流智能化作为潜在万亿级巨大市场的前景。
自己创业的计划渐渐提上日程,但在寻找天使投资的过程中,刘明却遭遇了困难:“最初,我们的方向是以优势的AI算法为核心大脑,来赋能仓储机器人”。
但投资人对此并不感冒。相比于一套看不见摸不着的AI算法,一台能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的仓储机器人更容易拿到钱。“没人相信仓库里需要算法。”
先抓“大脑”,再造四肢
与众多同行不一样的是,自始至今,牧星智能一直强调AI算法对智能仓储、智慧物流的重要性。
牧星智能A轮投资方,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合伙人奚玉湘表示:选择牧星智能正式看好他们在仓储物流中 AI 算法“大脑”这个切入点,以及他们被证明的在海内外(澳洲、韩国、新西兰等)的落地能力。
刘明表示,牧星智能的系统拥有众多“AI黑科技”,可以从智慧存储、智能物流两个维度支撑智能仓储的实现。在智慧存储方面,牧星智能通过“一位多品,一品多位”的随机存储方式算法实现货位空间利用率提升100%;使用高密度存储算法,打破现有机器人仓常规布局方式,通过多排货架密集布局方式,提升仓库平面利用率20%以上;依托动态热度算法实现库存商品的实时优化存放。
而在智慧物流方面,通过独创的流程拣选算法,拣选效率相对于波次拣选提升超过30%;应用AlphaGo的蒙特卡洛树算法,确保每次任务都分配给最合适的机器人,并执行最优化的路径;在路径实时协调算法的帮助下,实现任意通道都可以双向通行等。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重视硬件。”牧星智能在自主研发电机、减速机、控制器和导航模块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基础上,实现了叉车机器人与自主移动机器人两大产品家族基于多种导航方式的系列化。“深度自主研发的好处就是,各功能模块高度匹配,机器人可靠性将得到保障,当然价格也会有极大的优势”。
事实上,全球仓储机器人领域领先的某外国公司也看中了牧星智能的技术能力,果断下了一笔2500台订单。
目前,牧星智能拿到的合同金额总计超过1亿,已成功实施多个标杆案例。如苏宁济南百货仓:一期实际面积3000平米,设计日发货量50000件,日收货量100000件,SKU种类15000个,存储商品60万件;美的南沙工厂:一期实际面积3500平米,设计21个出入库工作站,日吞吐量3000台空调半成品……
下一步,牧星智能的计划是先进军欧美市场。背后考量的是:对仓储机器人研发商而言,自家产品要想被广泛接受,除了把质量做好、成本做低之外,离不开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个大趋势。“这样看来,当下欧美市场更需要我们”,至于国内市场,刘明的策略很明确:先打造一批标杆客户,同时为即将到来的起量爆发做好准备。
互联 创业大潮汹涌,时间节点已然来到了2019。过去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5倍,跃居世界第二。而人工智能、新零售、物联 、共享经济等新风口甚嚣尘上,崭新未来还是面目模糊的样子,人人都在摸索前行。
为了探寻愈加成熟的商业中国里,下一批的成功创业者会在哪个领域?他们正在做什么事?创客公社在全省选择了一个特别的研究标的,并策划了“领军人物十人谈”系列采访。
这个被精选出的标的便是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 —— 苏州工业园区。
作为江苏双创高地的标杆,苏州工业园区在2017全国产业园区百强榜中位居第三,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与上海张江。其中,苏州工业园区经过严苛标准筛选出的“领军人才”最高可获得不超过1000万元的股权投资。
某种意义上,这些“领军”创业者已经历商业与科技的最初拷问,取得阶段性胜利。
我们希望通过“领军人物十人谈”来呈现这些人是如何纵身跃出舒适区、打破旧有常规,推动社会前进,并先于所有人迎接未来。
《领军人物十人谈》NO.1——云学时代 杨成夫:
《C轮融资数千万,直奔创业板IPO,押注AI教育后他说按分数收费》
《领军人物十人谈》NO.2——聚合数据 左磊:
《累计融资超5.8亿,苏州这家大数据独角兽年GMV150亿!未来目标:千亿市值》
《领军人物十人谈》NO.3——清睿教育 朱奇峰:
《去年用AI赚了3600万!这家苏州公司凭何是俞敏洪口中的K12互联 +教育第一股》
《领军人物十人谈》NO.4——大禹 络 旷峰:
《坐拥3亿粉丝,70个流量大IP!火遍 络的“一禅小和尚”竟然来自这家至今未融资的苏州公司》 《领军人物十人谈》NO.5——通付盾 汪德嘉:《区块链专利数世界第七,苏州这家公司要从数字身份认证出发构建 络安全》 《领军人物十人谈》NO.6——思必驰 高始兴:
《阿里投2亿、去年再融5亿,这家苏州公司让上亿设备“能听、会说”,目标千亿市值!》
《领军人物十人谈》NO.7——跃盟科技 王冉:
《AI界最会开挖掘机的创业者!这家苏州企业B轮融资1.25亿,用算法重构信息分发》
《领军人物十人谈》NO.8——海光芯创 胡朝阳:《41岁才创业,B+轮融资4000万,他凭高速光模块挤进全球云计算主流市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邮箱:info@chacheku.cn)